氧化鋁陶瓷憑借 “硬、耐、穩” 的特性,成為現代工業中替代金屬、塑料的關鍵材料,隨著工藝進步,其在精密制造、新能源等領域的應用還在持續拓展。
氧化鋁陶瓷的生產工藝需經過原料處理、成型、燒結等核心環節,不同工藝適用于不同形狀、尺寸和性能要求的產品。
一、原料制備工藝
原料純度和粒度直接影響最終產品性能,是生產的基礎環節:
粉末制備
通常采用氧化鋁粉末(純度根據產品需求選擇,如 95% 氧化鋁陶瓷需純度≥95% 的粉末),粒度多為微米級(1~5μm),超細粉末(納米級)可提高燒結后致密度,但成本較高。
粉末需經過球磨(用氧化鋁球或氧化鋯球研磨)、混合(加入粘結劑、分散劑等助劑),制成均勻的漿料或粉體,確保后續成型均勻。
造粒
對于干壓成型等工藝,需將粉末制成顆粒(粒徑 0.1~1mm),通過噴霧干燥法實現:漿料經霧化后在熱風中干燥,形成流動性好的球形顆粒,便于模具填充。
二、成型工藝(核心環節,決定產品形狀)
根據產品復雜度、尺寸精度和批量需求,選擇不同成型方法:
1. 干壓成型
原理:將造粒后的粉體裝入模具,通過壓力機施加軸向壓力(10~50MPa),壓制成坯體(生坯)。
特點:
優勢:工藝簡單、效率高、成本低,適合批量生產。
局限:僅適用于簡單形狀(如圓片、圓柱、方塊),且坯體密度不均勻(中心與邊緣密度差異大),尺寸不宜過大(大型產品易開裂)。
應用:墊片、小型軸承、研磨球等。
2. 等靜壓成型
原理:將粉體裝入彈性模具(如橡膠模),放入高壓容器,通過液體介質(油或水)施加均勻的各向同性壓力(50~300MPa),使粉體致密成型。
特點:
優勢:坯體密度均勻(無方向性),可成型較大尺寸或復雜形狀(如長棒、異形件),強度高于干壓成型坯體。
局限:設備成本高,生產周期較長(裝模、加壓、脫模步驟多)。
應用:大型耐磨襯板、長條形熱電偶保護管。
3. 注漿成型
原理:將陶瓷漿料(水分含量 30%~50%)注入石膏模具,模具吸附漿料中的水分,使漿料在模具內壁形成坯體,干燥后脫模。
分類:
實心注漿:模具無型芯,適合簡單實心件;
空心注漿:模具帶型芯,適合空心薄壁件(如管道、坩堝)。
特點:
優勢:適合復雜形狀、薄壁件(如異形管、腔體件),成本較低,模具(石膏模)易制作。
局限:坯體強度低(需緩慢干燥避免開裂),尺寸精度較低(石膏模易磨損),生產效率中等。
應用:實驗室用坩堝、異形截面管道。
4. 注塑成型
原理:將陶瓷粉末與熱塑性樹脂(如聚乙烯、石蠟)混合,加熱熔融后注入金屬模具,冷卻固化成型,脫脂(去除樹脂)后燒結。
特點:
優勢:可成型高精度、復雜異形件(如帶小孔、凹槽的結構件),尺寸精度可達 ±0.1mm,適合批量生產。
局限:工藝復雜(需控制脫脂速率,避免坯體開裂),成本較高(金屬模具昂貴)。
應用:電子連接器、精密齒輪、醫療器械部件。
5. 擠壓成型
原理:將可塑性漿料(加入粘結劑后呈泥狀)通過擠壓機的模具口擠出,形成連續的條形、管狀坯體,切割后干燥燒結。
特點:
優勢:適合長條形、管狀等規則截面產品(如陶瓷棒、管道),生產效率高,可連續成型。
局限:截面形狀單一(受模具限制),復雜截面難以成型。
應用:陶瓷推桿、輸送管道。
三、燒結工藝(關鍵性能提升環節)
燒結是將成型坯體在高溫下加熱,使顆粒間擴散、融合,形成致密結構的過程,直接影響陶瓷的強度、硬度等性能:
燒結溫度:根據氧化鋁含量調整,低鋁陶瓷(75%)約 1400~1500℃,高鋁陶瓷(99%)需 1600~1700℃。
氣氛控制:通常在空氣氣氛中燒結(氧化鋁化學性質穩定,不與氧氣反應),特殊需求下(如含易氧化成分)可在惰性氣氛(氮氣)中進行。
升溫速率:緩慢升溫(5~10℃/min),避免坯體因熱應力開裂;高溫階段(如 1500℃以上)保溫 2~4 小時,確保顆粒充分融合。
冷卻控制:緩慢冷卻(尤其高鋁陶瓷),減少內部應力,避免開裂。
四、后續加工工藝
燒結后的陶瓷硬度極高(莫氏硬度 9),需用特殊工具加工:
切割:金剛石砂輪片或激光切割;
打孔:金剛石鉆頭或超聲波加工;
拋光:金剛石研磨膏拋光,可達鏡面效果(Ra≤0.02μm),用于精密密封面或光學部件。